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大陸漂移說怎樣解釋海陸分佈和地表形態

1912年德國的氣象學家魏格納在法蘭克福地質協會和馬爾堡科學協進會上先後作了「從地球物理學的基礎上論地殼輪廓(大陸與海洋)的生成」和「大陸的水平位移」的兩次演講,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對大西洋兩岸的輪廓作了有趣的拼接,發現兩岸的凹凸巧妙地吻合。並從地質學的研究成果中尋找證據:非洲南部東西走向的褶皺山—開普山脈,與南美洲布宜諾斯艾利斯山脈一致;非洲西部巨大的片麻巖高原與巴西片麻巖高原幾乎一樣;著名的非洲金剛石產在金伯利巖中,在巴西也能找到;石炭二迭紀南方岡瓦那大陸出現大面積冰蓋,南美洲的冰川漂礫一部分來源於南非;在大西洋北部的兩岸,有三條並列的古老褶皺帶,從此岸延伸到彼岸;西班牙半島上的山脈與美國東部阿巴拉契亞山脈都是遙相對應的海西褶皺帶;英國的蘇格蘭、愛爾蘭高地與加拿大的紐芬蘭和拉布拉多高原,都屬加裡東褶皺帶;蘇格蘭西北部及赫布裡底群島的片麻巖山系與拉布拉多北部元古界片麻巖山系相呼應。魏格納把大西洋兩岸地質條件相似性,比作被撕破的報紙,不僅參差不齊的邊可以吻合,連印刷的文字也可以拼合。

  其次,石炭—二迭紀的舌羊齒化石,廣佈於岡瓦那大陸;早二迭世的中龍化石(淡水爬行類)發現於南非和巴西這一事實,也能解釋為這些陸地目前雖遠隔重洋,但在石炭—二迭紀時,應該是聯在一起的一塊大陸。

  近年來,劍橋大學的布拉德等人用計算機處理拼接大西洋兩岸,在大陸坡195米深處顯示了良好的吻合。

  魏格納用大西洋兩岸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方面的大量詳細的相關現象,指出在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塊陸地(泛大陸),周圍是一片廣闊的海洋(泛大洋)。到了中生代,由於地球自轉產生自東向西的潮汐摩擦力和從兩極向赤道方向的離心力切向分力的作用,泛大陸開始分裂和漂移。漂浮在玄武岩硅鎂層(又稱玄武岩層)基底上的花崗岩質的大陸,都自兩極向赤道和自東向西漂移,美洲漂得最快,亞、澳大陸漂得最慢。首先美洲和歐、非洲之間形成大西洋,接著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之間出現印度洋。這一漂流過程很緩慢,直到第四紀初期才形成像現代世界上海陸分佈的輪廓。魏格納認為地球上的山脈也是大陸漂移的產物,如縱貫南北美洲大陸西岸的科迪勒拉山系,就是美洲大陸向西漂移滑動過程中,受到太平洋玄武岩基底的阻擋,被擠壓褶皺形成的;亞洲東緣的島弧群,是陸地向西漂移時留下的殘塊;東西向的各大山脈,如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等,是大陸從兩極向赤道擠壓的結果。

  大陸漂移說問世以後,向傳統的大陸固定論和大洋永存說提出了挑戰,曾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盛行一時,但終因當時還沒有發現地殼大規模水平位移的正面數據,而逐漸消沉下來。到了五十年代,由於地球物理勘探的廣泛應用,為地質學積累了大量資料,特別是古地磁研究的飛速發展,促使更多人接受了大陸漂移的論點。洛德·布萊克特和基思·朗康等測定了許多地區的古地磁位置,發現只能用大陸漂移理論才能解釋。例如,將歐美兩洲一系列的不同地質時代的岩石標本測定後,畫出這兩洲的古地磁極移動的曲線,從理論上講,這兩條線應當重合,因為只有一個地磁場。但是,這兩條線並不重合,時代越老,相距越遠,古生代相距最遠,其距離正好相當於目前大西洋的寬度,如果將這兩大洲緊密拼接起來,則古地磁極移動的曲線也正好吻合。這就是古地磁學對大陸漂移說提供的證據。海底擴張說的出現,也客觀地證實了大陸確實發生過移動,這樣使沉默已久的大陸漂移說又重新復興起來了。
返回列表